555文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555文学 www.555wx.com,最快更新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最新章节!

    一、释品题

    阎浮者树名,印度产,我国无之,为一落叶乔木,但为期极短,旧叶脱落,新叶相继而生;其叶为对生叶,叶端尖,在四、五月间开花,花色淡黄,略带白色,形微小。初生之果为黄白色,渐变为橙、赤、紫色,及熟为深紫色;其形状略似雀卵,其味涩,少带酸而甜。这里所谓‘阎浮众生’者,乃‘阎浮提’之略;‘阎浮提’者,新称‘瞻部洲’,即吾人所居之地球,以其在须弥山南,故称‘南阎浮提’,亦曰‘南瞻部洲’;此州中部产阎浮树,故以此为名,曰‘阎浮提’;‘提’者,为‘提鞞波’之略,义译曰洲也。

    ‘业感’者,即阎浮众生业力感招之罪报也。下面详述地藏菩萨尘点劫前发愿度生的故事,末节并详说一切众生造业差别,受报各异。此品在本经居于第五,故曰‘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

    二、地藏重申承诺,世尊复叙阐释众生业感现状

    就在地藏菩萨对佛母摩耶夫人说完了无间罪报,摩耶夫人很伤感顶礼而退的时候,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咐嘱,又对佛陀表白说:‘世尊!我无始劫来承诸佛如来威德和神通力故,遍满了百千万亿大千世界,分化我的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倘若不是仰仗如来慈悲力故,就不能做出这样的变化。我今又蒙佛咐嘱,至阿逸多(义译无能胜)成佛以来,在这佛前佛后的六道众生,让我来度脱他们;是的!世尊!愿您老人家不必忧虑’。

    这时佛又告地藏菩萨说:‘地藏!一切众生在未获解脱(大乘佛果,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果)以前,他们的意识是飘忽不定的,它好像空中的微尘,水中的浮萍一样,不由自主的随风(无明风)逐浪(业识浪),没有个依止的地方!所以他们都是时而为善,时而为恶,不管是为善或为恶,都是随著环境转移生起现行;再由现行结成善、恶业的种子;业种成熟了,就又随业受报,在天、人、畜、鬼、狱五道里面轮过来回过去的循环著!地藏!一切众生,依于‘无明’而生幻觉;由幻觉故,迷于法相,障‘正遍知’;正觉既隐,识心颠狂,犹如演若达多怖头狂走;真是可怜的很呀!这个意识上的演若达多,呼嚎狂奔,经尘点劫,无有休息!

    ‘地藏!演若达多,狂奔觅头,那知正在狂时,头本未失;犹如众生迷真逐妄,正在逐时,真亦未失;纵然歇狂,头亦非得;是故如来证果,证实而已(悟),寔非另有硕果可得。然则若逐若奔,果何事耶?曰:若逐若奔,痴狂而已!若有所事,不名痴狂;是故众生痴狂顿歇,则见法法皆实,无有一法而名妄者。若如是见,心、境圆融,法住法位,奔何事耶?心不奔境,在在处处无非楞严大定矣!惜乎!众生不如实知,依于幻觉(识心),于缘起界,自导自演(造业),自设罗网(三界),自己却像鱼儿一般的游戏在三界的罗网里面而此业识绵绵,犹如长流,无始劫来,相续不断;一切善、恶业果,随流而现,不失不坏;一切众生,由恶因故,时遭网难!即有时糊糊涂涂礼敬三宝,做做布施,暂脱网难,得生人、天,也不过在这罗网里面消遥片刻!为什么?是诸众生贪著五欲,不求解脱三界罗网。且最大的毛病,就是得意忘形(放逸)!由忘形故,又复遭网!以如是等糊涂众生,根不稳固,吾当忧念!你既然彻底实践往劫大愿,不但如此,而且累劫重誓,广度六道,吾复何虑呢?’

    三、定自在王菩萨请问地藏宿因

    正在说这话的时候,大会中有一位菩萨摩诃萨,他的名字叫做定自在王;以是菩萨已获楞严大定,得定自在,故名定自在王。他起来问佛陀说:‘世尊!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不知他累劫以来都发了些什么弘誓大愿?现在复蒙世尊如此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为介绍。’

    这时佛告定自在王菩萨说:‘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你分别解说。从此过去有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还是说都说不清的尘点劫前,那时候有一尊佛,叫做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那尊佛的寿命有六万大劫,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做一个小国的国王,和一位邻国的国王为友;两人同行十善,利益国内人民;但是他们的邻国内,所有的人民,多造众恶。这两位国王就计议如何广设权巧方便之法?救度他们;有一位国王某甲就发愿说:“度众生者,如同拯民于水火,自己不能入水不溺,入火不烧,何堪当此大任?所以我当依般若智早成佛道,广度是等恶业众生,使他们统统离苦得乐”。另一国王某乙说:“兄言甚善!的确如是!可是小弟意见与兄相反,未成佛道,固然度生不易,但是远水不解近渴,我们总不能眼看众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加援手;对他们说:好吧!你们在这里耐著点儿,等我成佛再来救援你们!所以我宁愿长在生死,若不先度这些罪苦众生,令他们出离苦海,终究得到菩提涅槃,我是不愿先众生而成佛的。”甲王合掌对乙王说:“善哉菩萨!悲心切矣!吾兄愿不虚发,弟所深知!可是自身未脱生死,度生实在不易!往往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度了去!兄当发大悲心,修声闻行,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在在处处保持距离,在自己脚跟未能站稳以前,绝不敢效法大乘菩萨的行径,才能保障自身安全。”乙王合掌对甲王说:“吾兄金石良言,弟当铭记八识田中”。如是二王,各遂所愿。’

    说到这里佛又告定自在王说:‘定自在王!那甲王发愿早成佛者,就是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乙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王菩萨是。’

    四、光目女救母故事

    佛说完了地藏菩萨这段发愿度生的经过,接著又说光目女救母的故事。

    佛言:‘定自在王!是地藏大士,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一尊佛出世,叫做清净莲华目如来,何谓清净莲华目呢?若诸菩萨,心意柔软,无粗暴志,常以慈眼视诸众生,待成佛时,即感目睛如绀青色,眼如初生之月,清净皎洁,如净莲华!此佛以是往因,故得是报,依报立名,故曰清净莲华目如来。这尊佛的寿命,有四十大劫。就在此佛的像法时代,有一个阿罗汉,清净戒行,功德具足,托钵乞食,福度众生。可是这位罗汉他不盲目的度生,必先观众生根器,因次教化。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女士,她的名字叫做光目;这位光目女就预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供养他;斋罢!罗汉问光目说:“汝有何愿要请求呢?”光目含泪答曰:“尊者!今天是我母亲死亡的纪念日,我出资供养三宝,为母修福救拔亡魂,但不知我母死后生在何趣呢?”

    ‘这位罗汉悲愍她的孝心,就为她入定观察,定中以天眼见是光目的母亲,堕在地狱里面,受著极大的罪苦!罗汉问光目说:“汝母在世都有些什么嗜好呢?今在地狱,受极大苦!”光目闻已,泪如雨下,答罗汉言:“我母亲唯一的习惯,就是好吃些鱼鳖之属,并且所吃的鱼鳖,多吃它的卵子,或者炒,或者煮,任意的食啖,要计算它的命数,何止千万亿倍!尊者!您老人家是慈悲的!怎样拯救我的母亲呢?”

    ‘罗汉悲愍她的孝心,就方便的劝光目说:“光目!汝母业重,非吾能拔,汝可至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最好或塑或画佛的形像,瞻仰礼拜,这样不论生者,或死者,都能得大饶益。”

    ‘光目听罢了这话,即刻割爱出售一切物品,请画家画了一幅佛像,就在家内设佛堂供养佛,复用最虔诚的孝心为母悲泣!瞻礼如来!

    ‘是夜更深,光目女于静坐中梦见清净莲华目如来!佛身巍巍!如须弥山!金色晃耀!放大光明!告诉光目说:“光目!且勿悲泣!汝母不久,当生汝家,婴儿落地,才觉饥寒,即当言说,欲知所以,汝当亲问。”

    五、婢生一子叙说‘业因’

    ‘以后她家内一个婢女,果然生下一个男孩,不到三天就会说话,这婴儿见了光目,就微微点头,作稽首状,呜咽著对光目说:“啊!好苦呀!这生来死去的因缘果报,自作还得自受!小姐呀!我前生就是你的母亲呀!久已处在这苦风凄雨暗冥的地方,受尽了惊恐和怖畏!自从和你分别以后(七七以后),就累次堕落在这些大地狱里面,我现在是蒙受你的福力,才得脱地狱苦,受生人间,而且为奴婢之子,这还不算,还要短命!我的寿命只有十三岁,又要堕落在地狱里面,你有什么计策,令我脱此地狱难呢?”

    ‘光目女一听此话,就知道是她母亲没有错了,就哽咽悲啼对那婢子说:“你既然是我的母亲,应当知道这罪的基本因素,究竟作了些什么罪?才堕落在地狱里面呢?”婢子答曰:“我以杀生害命和恶口毁骂二种罪业,若非蒙你的福力救拔吾难,以是恶业的因缘故,是不能够解脱此苦的。”

    ‘光目又问道:“地狱里的罪报,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婢子又回答说:“呀!地狱里面的罪刑,吓也吓死了!不要说是去受哩!其花样之多,就是说上百年或千年也是说不完的呀!”

    六、光目女佛前誓愿救母

    ‘光目女听完了这话,就放声痛哭起来,并向空中表白说:“大慈大悲的十方佛呀!听我为母发是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边地下贱,从此完了这十三岁的寿命,更不经历三恶道苦,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嗣后在百千万亿劫中,于无量大千世界,所有地狱,不,及三恶道,一切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他们统统脱离地狱、饿鬼、畜生等趣,以待这些罪报众生尽成佛竟,我则然后方成正觉!”

    ‘光目女发是愿已,听到清净莲华目如来,自空中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你母亲发是大愿。光目当知,一于佛前发无上心,则其亡父亡母三报俱转。吾观汝母,初生下贱,以转前(狱)报;十三岁毕,舍此报身,生为梵志(婆罗门),寿年百岁,以转现(贱与短命)报;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即诸佛清净安乐国士),到那时候,他的寿命,以阿僧祇劫为单位,尚且无量,以其此身直接成佛,不再受生死,以转后(婆罗门身及邪知见)报。待成佛竟,广度人天。数如恒沙。”’

    七、佛陀介绍无尽意菩萨等‘宿因’暨地藏弘愿

    佛说到这里,复告定自在王说:‘定自在王!那时候福度光目女那位阿罗汉,不是别人,即现在的无尽意菩萨是;光目的母亲呢?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呢?即地藏菩萨是。

    ‘当知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劫来,就这样的慈悲哀愍!发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愿,广度这些罪苦众生。是故未来世中,若有众生,广行众恶,乃至不信因果,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毁谤大乘,如是等恶业众生,必堕恶趣。可是若遇善知识劝导他,能在弹指之顷,由内心深处,欢喜恭敬,归依地藏菩萨,是诸恶业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不但此也,若能深心归依和恭敬是大士者,能够瞻礼赞叹!复用香华、衣服、饮食、以及种种珍宝而奉事者;是人能于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身心柔软,受胜妙乐!倘若天福已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并承地藏大士威神力故,能忆百千万亿劫中因果始末。

    ‘定自在王!是地藏菩萨摩诃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你们这些菩萨摩诃萨,当记是不可思议人、法之经,广宣流布度诸众生。’

    定自在王听完了这话,就对佛陀表白说:‘是的!世尊!愿您老人家不必忧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南阎浮提,利益众生。’这位定自在王菩萨摩诃萨,对佛表白完了他的话,就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八、四大天王请问地藏‘愿力’有‘时限’否

    就在定自在王菩萨作礼而退的时候,会中四大天王,就一块儿从他本座位上起来,双手合掌,恭恭敬敬的对佛表白说:‘世尊呀!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在久远劫前,就发这样的度生大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把众生度完,他还要继续不断的更发广大的誓愿呢?唯愿世尊给我们说说看。’

    九、佛答地藏‘弘愿’无限

    佛告四大天王:‘你问的很好,很好!今正是时,吾为汝等及现在未来的天、人等众,开扩你们得福得慧的机会,说说这地藏菩萨摩诃萨在这娑婆世界的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悲哀愍救拔一切罪苦众生方便善巧的事吧?’四大天王同声道:‘是的!世尊!愿您老人家说给我们听。’

    佛告四大天王说:‘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从久远劫来,一直到现在,慈悲哀愍这娑婆世界的罪苦众生,可是时间无际、空间无边,一切众生,量等时、空,亦复无边无际;所以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度脱众生,也是到现在犹未圆满他的大愿。不但此也!是诸众生,生死道中,造诸恶业,如种生瓜,瓜又生种,并且爱护它的根种(俱生我法二执)甚于慧命,虽经菩萨谆谆告诫,那肯连根拔起,更不肯消灭种子;因此无量劫中,拖泥带水!因蔓不断!累此菩萨又发重愿?’(笔者走笔至此,已泪湿衣襟矣!)以此菩萨累劫以来重申誓愿故,于此娑婆世界,阎浮提内,因机示教,而以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十、佛告四天王地藏度生方法

    ‘四大天王!此地藏菩萨善巧度生,有如下列:若遇杀生者:无论是正凶或从犯,或唆使,或见杀随喜,这些恶业,轻则短命,或病魔缠身,重则堕无间狱!是故菩萨为说宿殃短命报。

    ‘若遇窃盗者:不管任何方式,凡不经物主许可而非法取者,皆名曰盗。尤其是贪官污吏,找回扣,收红包,官商勾结,走私漏税,是等官吏,利用职权,劫取民财,轻则贫穷下贱,重则堕无间狱!是故菩萨为说贫穷苦楚报(包括无间)。

    ‘若遇非正式夫妇而邪淫,以至于破坏人的家庭,而使其妻离子散者;或姿态妖冶,诱奸僧,尼,坏其道业者;或更引起奸杀殃成命案者;是等众生,轻则堕于孔雀、鸽子、鸳鸯等报(此等鸟类,淫习特盛),重则堕无间狱!是故菩萨为说雀、鸽、鸳鸯报。

    ‘若遇恶口毁谤者:不论有意无意,皆招恶报。当知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法财!是故众生,当护于口。否则轻堕下贱,舌根残缺!常闻恶声;若坏人名节;或毁佛谤法,定堕无间。是故菩萨为说无舌疮口报。

    ‘若遇嗔恚者:不论其动机如何,皆招恶果。何以故?“一念嗔心起,能烧功德林”!当知嗔为杀业动机,人若无嗔,则不能造成杀业;又心若嗔时,则面目狰狞:反之,心中安闲,则面目舒适;又嗔恚之人,其气质污浊而丑陋;恬静之人,其气质清新而文雅;是故常嗔恚者,轻则丑陋癃残,重则堕无间狱。是故菩萨为说丑陋癃残报。

    ‘若遇悭吝者:富有不肯施与,甚至于虐待自己!如是等人,生为守财奴,死堕饿鬼道;当知凡我所有,无论知识,能力,或财富,应当尽量施与;如呼吸焉,吐而后纳,才能有清新之感;以经济学来讲,生产必以消费为对象;有了良好的对象,经济才能欣欣向荣。由此可知,有消费者,才能生产;能呼出者,才能吸入;正如施财富者,则得财富;施知识者,则得更多的知识,为什么?不断的施与,自然也就不断的吸收;在学理上讲,叫做推陈出新;在因果律上讲,叫做助人者,人恒助之;譬如一切动物都是呼碳吸氧,植物则反是;动物得到了氧气,可以刷新内部,助长消化;植物吸收了二氧化碳,一见到阳光就变成了葡萄糖,作它本身的养分,这就叫做平等互惠;而平等的互惠政策,是无条件的;无条件,就是一切众生(生物)无住相布施;由于布施离相故,才能彰显宇宙微妙不可思议;否则一切众生固步自封,悭吝不舍,这偌大的宇宙岂不窒息而死?是故无住相(无条件)布施,是宇宙的命脉,也是一切生物平等互惠的基本原则;反此,就是生命枯萎,经济冻结,其不堕于饿鬼道等甚?以不施与,自不能得到收获,是故菩萨为说所求违愿报。□

    ‘若遇饮食无度者:如小儿贪吃糖果,可以吃的嘴巴张不开;好饮酒者,烂醉如泥,且可患肝硬化。如是饮食无度,能致横死,是故菩萨为说饥渴咽病报。

    ‘若遇畋猎恣情者:只知贪图口腹之乐,任意杀害生灵,轻则多遇艰难险阻,重则堕无间狱。(往昔有一大富长者,平生仅有一子,婚后七曰,为妻采花,堕树而死;长者悲痛!往问佛陀,佛言:‘往昔因中,有一小儿,执弓弹雀,旁有三人助喜此儿。汝今此子,弹雀之儿也;汝及妻、媳,助喜三人者也。’)是故菩萨为说惊狂丧命报。

    ‘若遇悖逆父母者:轻则天雷报应,重则堕无间狱。(归心录载:‘有何君平者,母裴氏,少年生君平,以后再未生育;君平年已弱冠,母则姿色未衰;某日,其父因公远行,母子恋奸情热!后父还家,共母杀父,埋于后园:不到半日,浓云密布,接著就是雷轰雨骤!一声巨响,天雷霹父尸出!(天公也找证据)紧接著就是轰隆一声,霹了君平!(就地惩罚,多么干脆!即办案时;即结案时,可谓迅速有效。)邻人报官,言君平烝母弑父,已遭天报!裴氏恋子杀夫,理宜处死。后处死刑,弃尸于野’。)是故菩萨为说天地灾杀报。

    ‘若遇放火烧山林木者:以其纵火烧山,杀伤生灵,轻则狂迷取死,重则堕入三涂。(唐朝衢州杜司马,今浙江衢县人;初为洛阳尉时,在城南午桥有民房被焚,数人葬身火窟;忽有一人踉踉跄跄来至县衙,逐出复入,杜执而询之,其人曰:“我即午桥纵火杀人者,我们结伴五人,劫取财物,恐其报官,纵火焚之,本想逃脱,可是两腿不由自主,往南逃时,则见熊熊烈火挡住去路,又往北返,亦复如是;但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县衙,自知法网难逃,故如实说。”杜尽捕贼党,处以死刑。)是故菩萨为说狂迷取死报。

    ‘若遇继父继母虐待其前妻前夫子女者:菩萨就为他说你将来转生,也要掌握在他手里,或做儿女,或做童养媳,或做妻子,等而下之,或做牛驴骡马,受著恶狠狠的鞭挞之报。

    ‘若遇网捕生畜者:菩萨就给他说,人畜身异,母子情同,如此作者,将来要受骨肉分离的报应。

    ‘若遇毁谤三宝者:菩萨就给他说,三宝如同和煦的阳光,你若不信,背离三宝,就是自投幽谷,轻则肓、聋、喑哑,重则永堕三涂。

    ‘若遇轻法慢教者:当知此人,无有善根,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依法宝至如来地。故胜天子经云:‘若有法师深通此经,此地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想,尊重之心,犹如敬佛。我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说是法师功德,不能究尽。’是故轻法慢教者,菩萨为说永处恶道报。

    ‘若遇破坏常住,挪用常住公物者:是人等于饮鸩止渴,何以故?大凡常住中的财物,都是十方善信供养三宝者,不容俗人混迹其间做寄生虫;即出家沙门,最低限度也要严守戒律,才可食用常住;再进一步,除自修外,还要法施众生,才算合乎理想;因为这是众生供养三宝的愿望与目的;否则连最低条件不能遵守,就是本经所说的‘欺诳白衣’;这在世间法上属‘诈欺罪’,比‘窃盗罪’还重的多;世间法尚且如此,出世法中还用问吗?何以故?世间法律仅凭意业不能构成罪名,必须身口二业才能构成犯罪的行为;可是在出世法中意业就可犯罪,就是说祗若在一切法上动机不纯,用意不善,即可流落三途;请想想看,如果我们连制身口二业的戒律都不能遵守,在世间法上已经不是善良分子,还能再吃十方供养没有罪吗?何况再变相的饱入私囊呢?是故菩萨为说亿劫轮回地狱报。

    ‘若遇污梵诬僧者:(修净行者,皆曰梵行,不仅佛徒为然。)若以染法污其梵行,或恶意毁谤僧团,这在世法都是犯法的行为,何况加于梵行比丘?是故菩萨为说永在畜生报。

    ‘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以汤涂毛,以火炙身,或斩其头,或斫其足,如是伤害它的生命者,如人食羊,羊报若尽,还复为人,互相食啖!或双方俱在畜生道中,互相吞食,是故菩萨为说轮回递偿报。

    ‘若遇犯戒而偷著吃荤喝酒者:此人存心欺骗,菩萨为说饥饿禽兽报。

    ‘若遇恶意或意气用事破坏东西者:不管是人是己或是公物,菩萨为说所求阙绝报。

    ‘若遇贡高我慢者:菩萨为说卑使下贱报。

    ‘若遇两舌传播是非者:菩萨为说无舌百舌报。

    ‘若遇邪见而不接受佛法者:(凡有所著,皆名邪见)菩萨为说边地(不毛之地)受生报。

    ‘像这些阎浮众生的身、口、意三业,发泄出来的恶习气,所结成的恶果,真是有百千种之多;现在我不过略说而已;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果报呢?这都是阎浮众生业感差别,果报自异;是故地藏菩萨也以百千种方便法门而教化之!这些众生若不听教化就先受如是等花报,后堕三途而受果报!一动就要经过若干大劫,没有出来的希望。’

    佛说完了这些话,又咐嘱四大天王说:‘四天王!汝等护人护国,也要辅助菩萨方便救拔,以绝缘法,勿令众业迷惑众生。’

    四大天王听完了佛的话,就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十一、释品内义趣——

    写到这里阎浮众生业感品已经写完了,也照例将余义重新咀嚼一番。

    A、概述

    (甲)本品是应当和第二品衔接的,何以故?自第二品菩萨分身集会,以至于共复一形,涕泪悲泣,承担如来托孤之重,并且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接著就是如来助喜菩萨,言其广度将毕,即证菩提。就在这时摩耶夫人见斯盛会,悲喜交集向地藏菩萨发问,如是就产生了‘观众生业缘品第三’。第三品说完了以后,地藏菩萨这才重申前意,又说:‘唯然世尊!愿不有虑!’陈词又是多么恳切而有力!世尊见地藏菩萨承担圣旨,心中欣慰,又嘉许他说:‘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可见此经完全是集经人记载佛菩萨的语录,等于一本会议记录,不是后人的伪造;若是伪造的话,在文字系统上一定有紧密的联系,却不见得有诚恳而真挚的语言。吾人应当深信不疑。

    B、阐释婴儿生下即能说话的道理

    (乙)问:‘婴儿落地,未满三日,何能语言道及宿因耶?’答:‘祗若六根具足,生在同一国土,能忆宿因,就会讲话,这是必然的道理,不足惊怪;一般说来,人死之后,此中阴身的见闻觉知,完全与生前一样,不过肉体上的生理组织破坏,不能显发就是了;但经过七日一番生死(昏迷状态),到了七七四十九天,经过七番生死,把生前的事,由淡而忘,再经过投胎,就又得从头做起,这还是由人转人来说,若是由三恶道中来者,因其久离人群,三途习气未尽,当然更要笨些,今此光目的母亲仗佛神力,能忆宿因,自会说话,不足为怪。’

    (丙)问:‘经中未说堕狱者,解何加入?’答:‘经中所言,多从当世说,当世受者,是为华报,死堕三途,方为果报。又罪有轻重之分,案情重者,皆当堕狱。’

本站推荐:慧琳音义开元释教录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三观义大集会正法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九华山志龙舒净土文无门关金刚经集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555文学只为原作者赵亮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亮杰并收藏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