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文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 见闻利益品第十三

见闻利益品第十三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555文学 www.555wx.com,最快更新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最新章节!

    一、释品题

    一切善法和恶法,皆从六根摄入八识田中,这好像我们把种子撒到田里一样,再由田里滋生出来,从抽芽、生根,乃至开花结果,无不获利千万亿倍。善法如是,恶法亦复如是。

    这六种播种机关(六根),又以眼根和耳根为最锐利。故在地神护法品之后,如来放光,观音启请,说明见地藏像,闻地藏名,或听说此经者,则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但必须由内心深处发出恭敬,生欢喜心;否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无利益。就是说,如果在你家悬挂菩萨像而不恭敬供养,虽有此经,不信不敬,或心中狐疑,这好像没有把种子吸收进来,更谈不到开花结果了。所以说,则无利益。由此当知,吾人对于一切事物之看法,想法和做法,这一切的生心动念(识的动态),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因缘果报。

    ‘七七’事变前,邓鹏九老居士,任江苏吴县县长时,尚未信佛,在其城郊灵岩山,有一寺院,为印光大师驻锡,经居正居士的介绍,彼以好奇的心理,参见了印光大师,感觉这和尚也没有些什么。后经月余,独自往访,适大师正在拜佛,态度虔诚,仪容庄严,彼在侧面侍立良久,大师旁若无人,依然拜佛,他心中想道,这和尚真还有点傻劲儿!其愚诚可嘉。大师礼毕,这才让他到客厅里坐下。他第一句话问大师说:‘你拜他(指佛像)灵不灵?’他心想这和尚一定故弄玄虚的说上一番,那知大师斩钉截铁的回答他说:‘不灵。’这真是晴天霹雳,使他大吃一惊!接著又问:‘不灵,你拜他做甚?’大师曰:‘他不灵我灵。’他心中更是惊奇,这和尚毕竟不凡!如是又问了很多道理,大师以儒家道理,发挥佛理,言简理当,对答如流,使他五体投地,从此归依了印光大师。

    这则公案充分表明了‘万法唯识’的道理,是故同样的礼佛,发什么心,得什么报,发菩提心,则证佛果;起人天想,得人天报;今生糊糊涂涂供养三宝,来生做个糊涂财主;今生迷迷糊糊礼佛菩萨,来生做个糊涂官;所以者何?一颗摩尼宝珠落在垃圾儿的手里,充其量不过买几斤蕃薯填填肚皮。是故佛子,应当以正知正见发菩提心,供养礼拜三宝,发此心者,即使佛果遥远,世世生生当为国王大臣,正法治世,护持三宝;或为朝野归心的大长者子,领导世间,归佛法僧。是故对佛经教,或见佛菩萨像,深入八识田中(俗云印相很深)生法喜者,即对菩萨一举手一低头,乃至一香一花之供养者,当知是人深种善根,世世生生于其所在之地,依情、理、法,所欲皆遂,是故能生见闻利益。以其居于第十三,故曰‘见闻利益品第十三。’

    二、世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就在世尊说完了地神护法品的时候,从顶门(俗称头顶,言门者,毫光所自出也)上放出百千万亿大毫相光。观佛三昧经曰:‘如来为太子时,即有白毫之相,舒展开来,长有五尺,表里清彻,白净光明;卷缩起来,则聚于两眉之间,故曰“眉间白毫”,为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树下,此光长一丈四尺五寸,成道时,此光长一丈五尺。’今言‘大毫相光’者‘大’表‘法身’,等于梵语‘摩诃’,非以限量境界而说。‘毫相’表‘解脱’,‘光’表‘般若’,何以故?光为色相之极微者,有辐射作用,亦有渗透能力;众生情执深厚,为生死,烦恼所拘,故不得解脱;诸佛菩萨以般若智,透视众生之烦恼、生死,即是诸佛之菩提、涅槃;了然自知,一切众生,本自解脱。所以者何?无论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执则成生死,不执自涅槃;是故法华经曰:‘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两句偈言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诸法自尔’,众生依于‘我见’(自己的看法),于‘法位’上妄加颠倒,犹如‘舟行岸移’,实是妄见,非‘自尔’也;那知‘诸法实相’,任尔有翻江倒海的能力,也颠倒不得;而有颠倒‘生死’‘烦恼’者,全是有色眼镜(我见)作祟!诸佛菩萨透视过来,才肯定的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好像我们身在船上,因舟行而见岸移,跳下船来,才能了然自知,动处(生死)即不动(涅槃)也。众生皆以我的立场,我的看法,我的习惯,产生出来的‘我见’,好像我们身在船上发生出来的错觉一样;吾人必须跳出以‘我’为中心的圈子,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叫做‘观照般若’;此般若智,能够透视‘诸法实相’;此‘实相’者,即是摆脱众生错觉中一切法的究竟义也。此究竟义,即是解脱之相;解脱之相,本不可说,亦无相可见;所以者何?

    凡有可说,有可见者,皆相对法,非究竟义;譬如若见有‘生死’‘涅槃’相对,‘烦恼’‘菩提’相对,则交相缠縳,不得解脱。以其不可说,不可见故,故以光之‘毫相’喻之;言其身心微妙,轻松自在,如人食瓜,个中滋味,唯食乃知。十地菩萨尚不尽知,况凡夫耶?故以‘毫相’喻其微妙。光之辐射,遍周法界,其渗透力,如同金刚,能断一切;故以光之用,喻般若也。此在众生未成佛前,有众生亦有诸佛,故取此喻,以喻‘观照般若’;若约‘实相般若’说,则洞天彻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诸法本自涅槃,亦无佛相涅槃相可得;是故实相法中,无自、他相,无能、所相,无佛相,亦无众生相也。

    迩今如来放出百千万亿大毫相光,都是些什么光呢?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不同于以往丈五之光,乃等同法身,遍周法界之光,下皆如此。)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光,大庆云毫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

    三、如来放光已毕出微妙音

    世尊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又从光中出微妙音,告诉与会的大众,及天、龙等八部鬼神,人和非人等,听我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在人道和天道当中,利益众生等事。此大士利益众生都有些什么事呢?说起来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以其超情离想故,所以叫做‘不思议事’。如若信奉不疑,卒获菩萨摩顶受记,所以叫做‘超圣因事’。有正因者,必有正果,故能次第证得十地菩萨果位,乃至成佛途中,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

    四、观音大士请说地藏功德利益

    世尊于大毫相光中发是音已,会中有一位众所周知的菩萨摩诃萨,他的名字叫做观世音,从他座位上起来,竖立左膝,而右膝著地,对佛表白说:‘世尊!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具足大慈大悲,怜愍这些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其不可思议威神之力,我闻世尊与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说:“这位大菩萨的神通智慧,即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经百千劫,说其功德,犹不能尽”;今此忉利大会,又蒙世尊普告大众,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众生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说此地藏菩萨不思议事,令诸天龙八部瞻仰礼拜是大士,得大利益。’

    佛告观世音菩萨说:‘你在这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乃至罪苦大道众生,不管是闻到你的名字,见到你的形像;见闻以后,恋慕你或赞叹你者,这些众生,于无上道(佛道),必不退转;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菩提路上,常生人天道中,受胜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利益之事,你好好的听著,吾为汝说。’

    观世音菩萨言:‘是的!世尊!我很乐意听听地藏大士的化迹因缘。’

    五、佛说供养地藏功德利益

    佛告观世音菩萨:‘未来、现在诸世界中,若有天人,天福已尽,五衰相现者,或知命终将堕于诸恶趣者;像这样的天人,若男若女,当五衰现相时,若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号,能够一瞻一礼者,是诸天人,不但不死,反而转增天福,受大快乐,并且永远不会堕于三恶道报。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布施供养,如是人、天众生,所获功德福利,无量无边。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号,一声经历他(她)耳根者,是诸众生,永远不会经历三恶道苦。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其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变卖得资,或塑或画地藏形像,使这临命终人眼见耳闻,知道他(她)的眷属,将其舍宅、宝贝等物,为其自己的缘故,塑画了地藏菩萨形像;是临命终人,若是宿世业报,应当得此生死边缘的重病,承这塑画地藏形像功德,很快的就会起死回生!不但如此,反而寿命增益。

    ‘如果是临命终人,今生的业报将尽,应有一切罪障(十恶)业障(有漏业),应当堕在诸恶趣者,承这塑画地藏形像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道或天道里面,以无粗重烦恼故。享受著殊胜微妙的快乐!所以者何?以其地藏形像,或地藏圣号,映入众生八识田中,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或女人,或在乳哺的时候,或在三岁五岁,乃至十岁以下者,在此期间亡失了父母,或亡失了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长大,免不了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但不知他(她)死后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思忆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仅仅听到地藏菩萨名号,能够一瞻一礼,从一天到七天,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是人眷属,假若因宿世业,或生前业,堕在诸恶趣者,计当劫数,不得超生!可是承其男(儿子)女(女儿)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即得解脱;不但解脱罪报,而且生在人道或天道当中,受著殊胜微妙的快乐!是思忆人的眷属,假若自有善根,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承此功德,转增成佛之因,在人、天道中,世世生生受无量乐。

    ‘是思忆人,若再能于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称念菩萨圣号,满足了一万遍,即感菩萨现无边身,告诉是思忆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其所思忆的眷属。

    ‘若更能于每天念菩萨名千遍,满足一千天者,当得菩萨遣令所在地的土地鬼神,终身卫护是人,并且现世衣食丰益;乃至一切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到菩萨摩顶安慰,亲授记别(预期其成佛不谬)。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以及未来,百、千、万、亿等那么多的志愿,百、千、万、亿等那么多的事情,或求现生果遂,或期世世称心,不须他求,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更愿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永远拥护著我,是人于睡梦中,即得菩萨摩顶安慰,授其将来要成佛的记别。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乘经典,深生珍重,以乐法因缘故,发心深邃,不可思议;惟欲读诵大乘经典,纵遇明师,教导令熟,无奈此人根钝,随得随忘,经年累月,不能读诵;当知是善男子,有宿业障,未得消除,非无善根;何以故?若无善根,则不能深乐佛法,珍重大乘法宝,况发不思议心?皆因前世吝法故,不肯以大法雨,惠施众生,故于今生感愚钝报,没有读诵能力。

    ‘像这样的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把这不能读诵的痛苦,向菩萨恭敬陈白,求哀忏悔!更以香、花、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再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回首向南,合掌请服,临入口时,发殷重心;服水既毕,禁食五辛以及酒肉,并戒邪淫妄语及诸杀害,经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睡梦中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于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六根聪利,一切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些贫苦人家,衣食不足,求谋不遂;或多疾病,或多凶险衰败之事,因此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违逆身心;或在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像这些人,闻地藏名,见地藏形,发殷重心,恭敬供养,念菩萨名,满于万遍,这些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也从此丰益,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经营生计,或因公因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长途跋陟,入于原始森林,或过渡河海,惊涛骇浪!或经历险道,虎狼狮子!是人在起程之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则其所经过的地方,鬼神卫护,此善男子,善女人,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狼狮子,一切毒害,所不能损。’

    佛陀说完了这一段话,又告观世音菩萨说:‘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于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就是经过百千万劫,也是说不尽的。

    ‘是故观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经,令此娑婆世界众生,百千万劫,永受安乐。’

    佛陀说完了长行文的时候,复加重颂:‘

    六、佛说偈赞叹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

    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

    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

    少失父母恩爱者,未知魂神在何趣?

    兄弟姊妹及诸亲,生长以来皆不识。

    或塑或画大士身,悲恋瞻礼不暂舍,

    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萨当现无边体。

    示其眷属所生界,纵堕恶趣寻出离。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获摩顶受圣记。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

    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

    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

    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

    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

    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

    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

    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即于梦中见无边,觉来便得利根耳。

    应是经教历耳闻,千万生中永不忘。

    以是大士不思议,能使斯人获此慧。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

    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

    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

    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

    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

    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

    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

    观音至心听吾说,地藏无尽不思议。

    百千万劫说不周,广宣大士如是力。

    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

    香华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

    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

    七、释品内义趣——

    A、概述

    写到这里,本品已完,余义未尽,照例重新咀嚼一番。

    B、阐释‘轮光’与‘散光’之别

    (甲)如来所放各种大毫相光,前已解释,惟其光有轮光与散光之别,也有各种颜色之不同;轮光者,具有三义,一者表法圆融。如来大法,无中、边之别,一中一切中,则此‘中’当体即是不可思不可议;何以故?如大地轮,取其日光之直射,无处非中,若取日光之平射,则无处非边;日本无心,常照常射,无所选择;地无中边,常运常转;无心向背;是故当知,若中若边,球形不有;直射平射,日光本无;而其有者,依于时空差别,同时异域,假有其名,名既假有;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是故世间一切法,依于差别因缘,许有其说(俗谛),离却差别因缘,连说也无(真谛);所以你若看穿了,一切法皆是妙难思议。故知可思可议者(一切法),是俗谛法;不可思议者,是真谛法;真空不碍缘生幻有(从空出假);惟其幻有,诸有智者,了然自如法性真空(由假入空);真俗圆融,幻空不二,成中道义。二者摧毁为义:以轮能摧辗一切,助力器之一;故今之机械,俗名曰车;以其为众多齿轮所构成,故司机者,亦曰车工;此中道义,能破众生两边情执;情执一破,法法圆融;是故诸佛菩萨转大法轮,若狮子吼,法音到处,万象并吞!此从力说,是故曰轮。三者无欠无余,此中道义,为诸法究竟,三世诸佛不易其说;以无欠故,不能再进步,以无余故,也不会再退步;此现象界,惟有‘轮’相才能象征不增不减,是故称轮。尔今如来放此宝轮毫光,乃至日轮毫光,月轮毫光,都是以此轮光说法。

    散光者,弥漫法界,以表如来法身物我同体者也。其他如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庆云毫光,都是以世法象征如来之光,读者可以顾名思义。至于宫殿毫光,是如来光中现宫殿像,犹如吾人所见之海市蜃楼。总而言之,都是缘生如幻,九界众生,唯识所现,惟佛与佛,则无此见也。虽说缘生如幻,唯识所现;且莫以为愚夫愚妇的痴心妄想,或者是痴人说梦;何以故?梦则梦矣!当知吾人皆在梦境,舍佛而外,更无一人而非梦者;所以者何?只若有一分无明未破,就有一分痴心在;痴心妄作,就是瞪著眼睛作梦,等觉菩萨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况地前耶(内凡)?况凡夫耶(外凡)?虽然同是作梦,洞房花烛夜,总比拉出去枪毙强得多。是故吾人在未证佛果以前,宁作人、天梦,莫作三涂梦;宁作三圣梦,莫作六凡梦;宁作极乐梦,莫作娑婆梦;虽同是梦,却不可同日而语。余以唯识观释此经者,是想导引未信佛的知识分子,识此梦中因果,归依三宝;使已信佛的虔诚佛徒,若遇瑞应,当知唯识,莫作圣解;楞严经曰:‘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是故吾人若见瑞应而欢喜者,即落魔道。所以者何?凡属唯识所现者,如带有色眼镜,众生根器不同,则所见各异,同名别业妄见,故不应著相生欢喜心。若了唯识?能使未信者信,已信者则不狂也。

    C、阐释‘光’与‘音’同一源流

    (乙)光与音的关系:光与音原为一体之两面,由视觉感受者,则为光;由听觉感受者,则为音:是故众见如来放出毫相光已,又听到光中出微妙音,先见光而后闻音者,以其光速超音速也;犹如吾人先见电光闪闪,然后听到雷声隆隆。

    (丙)光与颜色的关系:光波与音波均由空气之震荡为媒介而产生,吾人肉眼所能见到的光波,其频率每秒约自四五○──七八○;肉耳所听到的音波,其频率每秒约一六──四○○○○;光波频率四五○──七八○之间,所产生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可与音波频率四三五──八一○之间所产生的CDEFGAB七种声音大致相符。前面已经说过,光与音是一体的两面,那么根据这个比例数子,就是吾人肉眼所感受到的光波频率四五○──七八○之间所产生的七种颜色,恰等于吾人肉耳所感受的音波频率四三五──八一○之间所产生的七个音阶。这样说来,光能产生颜色,声能产生音阶,颜色和音阶,就是光和声的副产品;光和声既是一母同胞,那么颜色和音阶,也是从兄从弟,总而言之,他们都是一家人。所以如来放光,五彩缤纷,出微妙声,五音齐奏,音乐和艺术,俱时顿现。

    D、阐释‘光色’与‘业力’的关系

    (丁)光的颜色与业力的关系:一切生物所禀受的颜色,就是一种业力使焉;业力者何?就是一切生物与生俱来的习惯力;以其久习成熟,不期然而然,就叫做业力。众生造业,千差万别,故其根性各各不同,唯识学上所说的‘种子’,犹如生物学上所说的‘因子’;一切生物禀赋何等因子(业种),即吸收何等光波,成为何等颜色;若全部吸收,即成白色;全不吸收,就成为黑色;故知白色为一切颜色的总合体;彼黑色者,犹如空腹高心之势力小人;由空腹故,排泄不出去;由高心故,也吸收不进来,是故造成黑业。佛教以白业代表善业,以黑业代表恶业,白业代表最胜业,黑黑业代表无间业。此经如来首先放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当知此‘大白毫相光’乃表如来清净法身,为一切法的总合体,故称‘法性’;在密宗叫做‘大陀罗尼’,在大乘起信论叫做‘大总相法门体’,诸大乘经论叫做‘诸法实相’,亦曰‘一真法界’。其余各种颜色之‘大毫相光’乃表九界众生在缠之法身也。前面虽说‘毫相’是代表‘解脱’;然而解脱的程度却有不同;何以故?三乘圣人都言解脱,可是他们都是有修有证,这个修与证的观念,在八识田中就落上一个痕迹(如同颜色);如来则不然,修无修相,证无证相,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不落一点痕迹;统摄一切法,而无一法可得。犹如白色,统摄一切色,而无一色可得。是故惟有‘大白毫相光’,乃如来独修独证之大解脱光!以此解脱,望于三圣,仍在缠故,是故此处复言在缠法身,前后亦不矛盾。

本站推荐:慧琳音义开元释教录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三观义大集会正法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九华山志龙舒净土文无门关金刚经集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555文学只为原作者赵亮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亮杰并收藏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最新章节